最近小编查看中国人民大学“英才培育计划”的信息,发现很多机构和博主为了吸引眼球, 文案以“英才培育计划无需参加考试、门槛低”为噱头来吸引流量 , 这其实完全不符合事实。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的官方招生政策,“英才培育计划”实行“申请—考核”制招生模式,考生需要经过严格的材料审核、笔试和面试等综合考核环节,择优录取。该计划并非无需考试,也不存在低门槛的情况。 而且实际竞争非常激烈,要求也逐渐提 高!
展开剩余82%中国人民大学于2024年4月14日发布了“英才培育计划”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招生通知。根据通知,网上报名时间为2024年4月14日上午10:00至4月25日下午17:00,共计13天。在这一短暂时间内,已有超过1418人报名(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5月28日发布的“英才培育计划”博士研究生材料审核成绩公布统计,具体数字以官方数据为准)。然而,仅有112人进入了综合考核阶段(数据来源:官网附件《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“英才培育计划”综合考核名单.docx》)。材料通过(入综合考核的材料审核成绩为不低于75分)率仅有8%。
由于“英才培育计划”非全日制博士报名时间紧迫,部分信息不够明确,预计约30-40%的报名者是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匆忙提交申请的。即便如此,竞争的激烈程度依然可见一斑,博士项目的选拔过程极具挑战性。
此外,2024年的综合考核确实包括复试环节。综合考核分为笔试和面试,考生需通过材料审核后才能进入该环节。“英才培育计划”并非无需考试,而是需要经过多轮严格考核。2024年综合考核内容细则如下:
我校根据材料审核成绩排序结果和招生计划,在生源充足的情况下,参加综合考核考生人数差额比例不少于20%。进入综合考核的材料审核成绩为不低于75分,进入综合考核的考生名单详见附件1。
三、综合考核日程安排
1.报到:2024年6月1日上午9:00-11:00,公共教学一楼1504教室报到。
2.笔试:2024年6月1日下午,具体笔试时间和地点待报到时通知。
3.面试:2024年6月2日全天,具体面试时间和地点待报到时通知。
四、综合考核形式与内容
1.综合考核采取线下方式开展,包括笔试、面试。
2.笔试为闭卷考试,满分100分。
3.面试考核考生的综合素质、学术水平、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,满分100分,思想政治素质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。
“英才培育计划”旨在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和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,服务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,面向各行业优秀人才招收定向(非全日制)博士研究生,鼓励为党和国家事业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、取得重大成就、立下卓越功勋、获得重要荣誉的劳
1.学习年限:
基本学习年限为4年,最长学习年限可延长至6年。
2.报考类别:
定向(非全日制)
原则上课程学习阶段(一般为1年或1.5年,根据具体专业确定)到校学习。不转户口、不调档案,毕业后回原单位(或定向地区)工作。
3.双证博士:
被我校录取的考生,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培养方案的规定内容,按照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和学位授予的相关规定,符合条件的,可被颁发相应的学历证书,并被授予相应学位。
2024年12月03日,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发布《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》,其中特别指出“英才培育计划”的网上报名时间为
2025年4月4日上午10:00至4月14日下午5:00。
感兴趣的同学可通过查阅《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》了解详细的报名流程。
以上是2024年“英才培育计划”第一届非全日制博士的招生目录。 根据其他高校类似项目的招生变化规律, 预计2025年“英才培育计划”的招生目录将更加细化和有针对性。 相关招生目录将在项目招生简章发布时公布,感兴趣的同学请随时关注项目信息。
1.申请时间计划
针对2025年的“英才培育计划”,申请时间已确定。招生章程和专业目录通常在新年后发布,但也不排除延至接近4月时才发布的可能性。鉴于去年材料审核的通过率仅为8%,预计今年的通过率将更为严苛。随着该项目关注度的持续攀升, 预期2025年的申请材料将面临更为细致与严格的审查标准。因此,强烈建议申请人从今年12月份着手准备,精心策划每一份材料,并不断雕琢每一个细节。 唯有如此,在材料评审的关键阶段,方能把握机遇,须知即便是0.1分的差距也可能决定成败。
2.报考条件是否变动?
随着2024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《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 ,2025年各高校(非全日制)博士项目的申请要求正逐渐变得严格。例如,清华大学创新工程博士项目自今年起要求申请者提供英语成绩证明,尽管未明确具体要求。此外,该项目的综合考试新增了笔试环节。 鉴于 此 ,建议同学们在关注项目的同时,提前准备好英语成绩,因为今年招生很可能会有英语要求。去年的“英才培育计划”实行的是大类招生,而第二届可能会要求更具体到导师的细分。 因此,建议同学们提前准备好相关材料,并尽早与导师取得联系。
3.推荐信与研究计划
准备一份详细的 个人学术简历和专业高质量的研究计划 ,以便教授或专家在撰写推荐信时能够提供具体和有力的支持。 提前与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的教授或专家建立联系,了解他们的研究项目或课程, 以获得他们的了解和认可。
发布于:贵州省